美莱医美:光环下的乱象与消费者之殇

admin 阅读:54 2025-02-19 10:47:41 评论:0

  近日,来自西安的张女士向极目新闻反映,2017年至2024年,她在西安美莱医学美容医院(简称“西安美莱”)花费近200万元整容丰胸,诊疗造成其面部脂肪溶解,形成了两个坑,严重影响美观,且做了假体隆胸手术导致左侧出现积液,严重变形。其间,销售还推荐她在疑似与西安美莱合作的网络平台100多万元用于充卡,背负高额及利息。

  张女士在西安美莱消费、及整容失败等情况是否属实?2月17日,上述医患中心经理郭某对极目新闻记者称,经查询记录,张女士在该医美机构消费近200万元,但张女士的网贷属于其个人行为。郭某提到,2024年张女士维权之初,要求全部退费,没有任何依据,“这些依据包括司法鉴定、医疗损害鉴定,也可以走法律途径,她都没有。”

  2024年上半年,张女士就医生资质、医美产品超范围使用等问题,将西安美莱投诉举报至西安市莲湖区卫健局。莲湖区卫健局出具的调查回函显示:经查,7名医生具备美容主诊医师条件,另外11人资质有问题。莲湖区卫健局表示,已责令西安美莱就11人没有美容主诊医师资质、超范围违规使用医疗器械作出整改、给予警告处理。

  作为国内知名的连锁医美品牌,美莱医疗美容集团(以下简称“美莱”)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营销声势,长期占据行业头部位置。然而,在“专业”“安全”“高端”的标签背后,其屡屡曝光的违法违规行为、频发的医疗事故以及消费者维权困境,却暴露出一个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行业标杆”的真实面目。美莱医美的问题还有很多,以下是DeepSeek梳理的五大问题。

  美莱医美旗下多家机构因价格欺诈行为多次被监管部门处罚,其惯用手法包括“先提价再打折”“虚构原价”“虚假促销”等。例如,2024年6月,北京美莱医疗美容医院在美团平台对“射频紧肤钻石超塑”等项目开展促销活动,但执法人员核查发现,折后价格竟高于促销前的实际成交价,构成典型的价格欺诈,最终被罚款10万元。类似案例遍布全国:2024年4月重庆万州华美紫馨整形医院、2023年3月天津河东美莱均因价格欺诈被罚。

  更令人咋舌的是,此类欺诈手段极为低级,甚至在同一集团内部反复上演。例如,天津河东美莱曾以“买一送一”为噱头,虚假标注原价信息,误导消费者下单。法律人士指出,此类行为已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然而,美莱似乎将罚款视为“经营成本”,屡罚屡犯,其背后的商业模式显然将利润凌驾于诚信之上。

  虚假宣传是美莱的另一大痼疾。其广告内容常通过“阴阳文案”规避监管:一方面提交合规的广告样品获取审查证明,另一方面在平台发布与实际完全不符的宣传内容。例如,2024年3月,天津河东美莱在新氧平台发布的广告中,擅自添加“光子嫩肤”“假体隆胸”等未获批的医疗技术描述。同年,武汉美莱更被曝出29条虚假广告内容,包括虚构专利数量、夸大产品适用范围、自封“5A级机构”等。

  更隐蔽的是,美莱通过制造“容貌焦虑”诱导消费。上海美莱曾在直播间渲染“颜值即正义”,并承诺“7天恢复自然”等不切实际的效果,最终因未按审查内容发布广告被罚4万元。消费者投诉显示,杭州美莱在美团平台以“低价体验”吸引顾客,实际服务时却更换医生、加收费用,甚至以“刷好评”掩盖真实评价。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营销策略,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扰乱行业秩序。

  如果说价格和宣传问题尚属“商业道德”范畴,那么美莱在医疗安全环节的失守则直接威胁消费者生命健康。2024年3月,常州美莱被查出将过期药品、器械与正常产品混放,部分甚至已被使用;昆明美莱更被发现使用2012年过期的外科缝线,且从未合规采购医疗器械。这些行为可能导致感染、过敏甚至致命风险,但美莱的管理漏洞显然未引起足够重视。

  手术违规问题同样触目惊心。深圳美莱医生在隆鼻术中未放置假体却隐瞒患者;郑州美莱术前未书面告知替代方案;曲靖美莱甚至雇佣无证人员行医。典型案例中,沈阳美莱为一名19岁学生实施埋线天恢复无痕”,结果术后两月仍留明显黑线,院方却以“体质特殊”推诿责任,最终仅同意退款或二次修复。此类案例暴露了美莱在术前告知、术中操作、术后跟踪全流程的敷衍态度。

  美莱常以“中国协会认证的5A级机构”自居,宣称其资质“堪比公立三甲”。然而,该协会实为民间组织,其评级并无官方效力。杭州美莱虽标榜“5A级”,却频遭投诉:消费者反映其低价引流后更换医生、拖延退款,甚至因使用过期药品引发纠纷。这种“民间光环”与真实服务质量的巨大落差,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消费者。

  面对纠纷,美莱常以“个案处理”搪塞,迫使消费者陷入漫长维权。例如,杭州某消费者矫正牙齿时被频繁更换医生,院方拒绝赔偿仅同意退款,并要求签署“禁言协议”。法律途径虽存在,但取证难度大:消费者需保存病历、消费凭证、术前术后照片等证据,并通过医疗鉴定明确责任。即便胜诉,时间与精力成本也让许多人选择放弃。

  美莱的乱象折射出医美行业的深层问题:准入门槛低、违规成本更低。尽管近年监管趋严,但“以罚代管”难以根治顽疾。例如,10万元罚款对年收入数亿的机构而言无异于隔靴搔痒。此外,行业协会的角色暧昧不清,民间评级反而成为误导工具。

  对消费者而言,选择医务时应警惕“低价陷阱”,核实机构资质(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保留完整证据链。若遇纠纷,可向卫生局(12320)、市场监管局(12315)投诉,或直接报警(涉非法行医)。唯有消费者理性觉醒与监管铁腕并举,才能遏制美莱们的“野蛮生长”。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www.wuhanmeirong.com/mei/2179.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