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四个人就有一个“红马甲” 武汉341万注册志愿者追“锋”
今年3月5日是第62个全国“学雷锋纪念日”。3月4日,武汉市在武昌区南湖街道都市桃源社区开展主题为“学雷锋 做志愿 服务支点建设建新功”志愿服务集中示范系列活动。
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超过341万人,占常住人口24.8%。这意味着,平均每4名武汉人中就有一人是志愿者。其中,57个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项目、社区先后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涌现出了吴天祥、徐本禹、王波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志愿者,充分展示了武汉“志愿者之城”的光辉形象。
数据显示,武汉市志愿服务组织达10362个,实现了3324个社区(村)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该市将持续完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提升志愿服务质效,积极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实现个人追求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活动现场,由永铭集团、奇溪基金等爱心企业和机构联合发起成立的武汉市首支志愿服务发展专项基金宣布启动。由武昌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共同成立的“社区志愿服务培训实践基地”,举行签约仪式。
志愿有光,汇聚璀璨星河。近年来,武汉市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在凝聚服务群众、促进民生改善中建新功,在融入基层治理、促进平安建设中当先锋,无论是社区治理的主阵地,还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或是新兴领域的新场景,都活跃着“志愿红”的身影。
59岁的残障理发师宋忠桥,被街坊邻居称为“拄拐剃头匠”。20多年前,他开了第一家理发店,通过免费传授美容美发技艺,已帮助2000余名残障人士就业创业。
如今,宋忠桥不仅凭借勤奋成为“楚天名匠”,还带领志愿服务团队,坚持面向残疾人等特殊群众提供志愿服务,并广泛吸纳专业技能人士加入,成立志愿服务中心,形成完备的志愿服务章程和管理办法,将实体门店20%的营收固定用于开展志愿服务。他说,他曾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所以心怀感恩,想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因患小儿麻痹症,宋忠桥自幼残疾。要强的他苦学美发技术,多次参加美容美发大赛,获得好成绩,慢慢建立起口碑。后来有残障人士上门拜师学艺,他免费教学,只提出一点要求:“必须从事志愿服务。”
他的徒弟越来越多,多人被评为省、市技术能手。在“授人以渔”过程中,宋忠桥带领团队创新打造“再志愿”模式,1000余名学员或加入他的志愿服务队伍,或回到家乡开展义务理发等志愿服务,用感恩之心共续志愿精神。
宋忠桥的理发店周边社区老年人较多。多年来,他每周至少抽出一天时间,带着学员们走进社区和福利院,为老人免费理发、剪指甲。2018年至今,他们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30余场次,受惠群众超过5万人次。
“我是百步亭联合调解中心的成员,也是江岸区法院的人民陪审员,有什么矛盾,坐下来慢慢跟我说。”75岁的陈立昌对前来咨询的居民说。
这句话,陈立昌说过很多次。从花甲到古稀,他坚持运用“四心四情调解法”,累计调处纠纷1870余起,成功率高达99%,群众满意率更是达到了100%。
2000年,刚从企业内退的陈立昌主动请缨担任社区调解员。他的调解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一个个案例:从漏水赔偿的毫米级测算,到继承财产分割的亲情疏导,到人身损害赔偿等复杂纠纷,每一起都浸润着“情、理、法”的智慧。
在25年的调解工作中,陈立昌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全天候待命。无论服务对象是谁,他都能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精准找到调解切入口,灵活运用调解技巧,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寒来暑往,陈立昌依然没有停下调解的脚步。他说:“干调解工作,能帮老百姓解决问题,他们满意了,我就觉得值。”
在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领域,有一位被大家亲切称为“柯大侠”的志愿者——柯志强。22年来,他一直奔走在守护江城的绿水青山最前线年,柯志强怀着满腔热忱,投身“绿色环保万里行”公益活动。此后5年,他的足迹踏遍中国大地,用镜头记录下1.3万多张珍贵的环保照片。每到一处,他都会支起展板,展出照片,累计宣讲100余场,受众超过10万人。
2008年,柯志强集结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绿色江城”环保组织,开启了一系列水资源保护行动。
从东湖、南湖,到汉江、长江,他们沿着河湖岸线巡护调查,深入社区、企业、学校、乡村宣讲水环境保护知识,开展“环境监督志愿行动”,成为一支守护江城水环境的坚实力量。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汇聚而来,有“全国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文昌植、“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组织”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还有退休后潜心环保志愿服务的王少华、蒋隆英等。
2020年,柯志强助力组建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5年来,该总队已经拥有110多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共开展1000余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
从医35年,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主任付守芝服务患者5万余人。面对那些因突发疾病没有及时送医而逝去的生命,她深感遗憾:“如果当时身边有人懂急救常识就好了。”
肺栓塞、心梗导致的心脏骤停,发病后4至6分钟是黄金救援时间。为了普及急救知识,10多年前,付守芝和长背着急救道具,到街头讲解心肺复苏知识。当时很多市民不解,甚至认为这是“行为艺术”。但她没有放弃,风雨无阻坚持了下来。后来,陆续有学校、单位、社区邀请她开展公益培训。
2016年,付守芝创立“汉卫生命 携手同行”志愿服务项目,她根据不同的受众,编排不同的讲解方式和内容。此后,她又先后发起“蒲公英计划”“守护者联盟”“彩虹桥行动”,把普及急救知识的星星之火带到了更多的地方。10多年来,她和团队成员开展公益急救培训200多场,培训数十万人。
付守芝的努力开始开花结果。近年来她接诊的病例中,有老师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救下的误吞笔帽的学生、儿子用心肺复苏救下的突发心跳骤停的母亲、父亲和教练救下的溺水女孩、学生在球场上用心肺复苏AED救下的老师……这些患者因为救治及时,院外、院内无缝衔接,目前均已康复。“一次有效的急救,可以挽救一条生命,可以保全一个家庭的幸福。我一定要把急救培训的普及坚持做下去。”付守芝说。
2022年大学毕业后,徐秉政来到江汉大学担任辅导员。他接过学校“杨小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旗帜,带领大学生们参与志愿服务,让更多人从中感受温暖、实现价值。
每逢周末,徐秉政都会带领学生志愿者来到江滩、地铁站、社区等,开展志愿导医、清洁、引导、敬老等服务。数千名大学生陆续加入团队,人均志愿服务时长50多小时,团队累计服务时长超过5万小时。
“哪里需要志愿服务,哪里就有大学生志愿者。”谈起近3年的志愿服务经历,徐秉政说,志愿服务不仅是个人的奉献,更是一种团队协作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在徐秉政的带领下,“杨小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受到社会、学校及学生们的广泛认可。他还积极与各大高校服务队合作,以期汇聚更多的志愿者力量。
徐秉政的办公桌上放着数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他们组织的每一次志愿活动的过程,还有他的收获与体会。“有一次我带领志愿者去社区开展敬老服务,结识2位支援国家三线建设工作的老人,他们在四川坚守了近30年。”徐秉政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大家都被2位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决定每周为他们义诊、推拿、做家务。“志愿精神如星光,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徐秉政说。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www.wuhanmeirong.com/mei/2255.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