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彰显一束“光”的中国力量是来路是底气更是灯塔

admin 阅读:33 2025-03-06 10:57:01 评论:0

  创建于1988年的中国光谷,是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追光”多年,中国光谷筑牢创新根基,打造以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实验室为基石的科创平台矩阵。如今,它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南角的中国光谷(以下简称“光谷”),多项突破性科技成果演绎着创新的精彩:在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的实验室里,一根光纤可供1600亿人同时打电话;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火光闪烁,削铁如泥;在光谷科学岛建设现场,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地镜”,正力争如期交付……

  这里是全国唯一以“光”命名的科创资源聚集地,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光电传输系统……从“一束光”到“一座城”,光谷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代表之一。

  “从1.06P到5.29P,我们的光纤传输容量增长了5倍,去年已用于大湾区超级光网建设。”近日,光通信技术与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罗鸣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已经将‘世界第一’的单模多芯光纤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湖北省科技厅区域创新处处长龙华介绍,在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单模多芯光纤传输容量的世界纪录被不断刷新。

  当前,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集聚全球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突破和生态融合,从“追光”走向“领航”,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光谷坚持首位创新,持续发展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涌现出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全球最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国内首个800G硅光模块、国内首台最大功率120千瓦工业光纤激光器、全国首条印刷OLED显示屏生产线等一批重大技术成果。

  “在光电子信息的一些细分领域,光谷具备领先全国、部分领先世界的实力,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徐红星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认为,光谷要以世界高水平为着眼点,打造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科技策源地。

  为了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光谷向改革深水区持续探索。两年前,光谷为高校院所和产业搭建桥梁,设立了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孵化器平台;

  如今,闯关“最初一公里”,光谷建设了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等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行性验证。

  当前,光谷打造了以5家国家创新中心、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6家湖北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为基石的科创平台矩阵,为发展筑牢根基。

  大科学装置是光谷创新的底气。在光谷,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已投用11年,创造了64特斯拉平顶脉冲、94.88特斯拉双级磁体场强等多项世界纪录,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133家国内外科研单位提供科学研究服务1984项。

  光谷的科创力量,不仅有“老将”坐镇,还持续输入新鲜血液。走进光谷实验室,一款名为“光鼻子”的光学气体传感器格外引人注目。它仅有鼻头大小,却能精准“嗅”出混合气体中每一组分的浓度,在战略性能源装备、人形机器人等赛道展现出广阔前景。“光鼻子”只是光谷实验室众多创新成果中的一个。前不久,实验室在单光子成像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像分辨率已达百万级。

  走进光谷科学岛大科学装置聚集区,一座形似3颗鹅卵石的巨大建筑十分显眼,被称为“中国地镜”的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初具雏形。它建成后,将为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工程建设加速向深部拓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土建工程基本完工,该项目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中建三局城市投资运营公司武汉新城项目现场负责人伍元国介绍。

  聚焦集成电路、光通信等细分领域,光谷还培育和引进了一批优质企业。如今,光谷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17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827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湖北省科技厅党组、厅长冯艳飞说,湖北将深入实施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版,始终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使命,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光谷开辟未来发展新赛道。

  着眼于世界,“追光”数十载。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之一。

  湖北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产业规划所所长孙俊聪说,光谷要多头并进,实现光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智能制造、高端制造产业赋能。

  使命在肩,戮力前行。湖北在《加快“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推动“世界光谷”建设全面起势、加力提速,打造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地标和世界知名科技新城。该计划制定了实施顶尖科学家引进培养工程、培育千亿级科技领军企业、建设世界一流光谷科学岛、搭建国际领先的硅光芯片创新平台等十大关键举措,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接下来,光谷要立足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打造“世界存储之都”、全球化合物半导体创新中心;前瞻布局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促进光电子信息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光谷还要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高校产生—周边孵化—大学园成长—专业园区规模发展”的“四级跳”模式,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聚力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此外,光谷将打造全球顶尖科技人才聚集地,通过引进国际高端智库、知名新型研发机构来武汉设立分支机构,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师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要进一步坚定‘世界光谷’攀高向新的信心决心,取得新成效。”武汉市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沈悦表示,要担负起“世界光谷”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的首要职责,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战略引领力,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光谷力量。

  预计到今年底,光谷将开展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在高端光电器件与装备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到2035年,湖北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成为世界创新版图重要一极、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地标。

  “要强化量子通信、硅光芯片等前沿技术攻关;巩固光通信、激光等优势产业,布局化合物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引进顶尖技术人才,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3月1日,谈及建设“世界光谷”该如何发力,全国代表、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娓娓道来。

  他说,目前,中国光谷(以下简称“光谷”)产业发展环境整体向好。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光谷在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稳定人才供给,产业链地理集聚效应显著,光通信、显示面板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已形成高效协作网络。

  闫大鹏介绍,激光技术是光谷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核心引擎,光谷已构建起从激光器研发、智能装备制造到行业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在汽车制造、新能源、船舶、光伏、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实现关键突破的同时,激光技术正加速向医疗美容、激光雷达等新兴应用场景延伸,持续为高端制造业升级注入强劲“光动能”。

  近年来,光谷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布局数字新基建、建设专业园区、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等举措优化产业生态,但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高端应用场景拓展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部分高端制造环节仍依赖外部配套,核心技术攻关的持续性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链条存在断层,高校技术成果与产业需求匹配精度不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高端人才“引育留用”配套体系不健全;应用场景开放广度不足等都成为制约光谷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在全速迈向“世界光谷”的征程中,闫大鹏建议光谷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链协同,打造国际化品牌,推动光电子、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开放、创新、绿色的世界级光谷。

  他还建议光谷聚焦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建设技术转化中试平台;推动激光技术与新能源、医疗等场景深度融合,培育钙钛矿光伏加工等特色赛道;设立“卡脖子”技术专项基金,完善长周期人才评价体系,吸引高水平科研团队,在极紫外光刻等战略方向开展技术攻关。

  结合自己在光谷创业的历程,闫大鹏深刻感受到这片创新沃土蕴含的活力。他说,光谷创业氛围浓厚,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创新生态和政策支持,可助力企业瓶颈,实现规模化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

  2月28日,记者走进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只见一块几英寸的面板上,数千颗“小光珠”如精密方阵般整齐排列,这些“小光珠”还可根据显示需求灵活组合,迸发出高纯度白光。这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耐高温车载量子点膜Mini-LED背光源,其综合性能已达国际一线水准,标志着我国在新型显示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据介绍,量子点膜Mini-LED技术可显著提升显示色彩的鲜艳度、画面层次感和能效表现。2020年,该技术就已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但因量子点膜材料的耐高温性能不足,其车载应用的技术门槛一直难以突破。

  高校有成果,企业有需求。在光谷实验室的链接下,一场历时5年的创新接力就此展开: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历时3年实现技术突破,光谷实验室接力完成首台套样机验证,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品商用转化。

  三方构建起“原始创新—样机验证—量产开发”完整链条,成功开发出可量产的耐高温车载量子点膜Mini-LED背光源,解决了行业难题。目前,该成果已用于华星光电车载中控屏,并走向市场。

  光谷实验室副主任唐江介绍,实验室肩负着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战略通道使命,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平台。

  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光谷实验室聚焦技术成熟度“3—7”中试攻坚环节,以首台套装备研发突破颠覆性技术产业化壁垒,破解成果转化难题,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样品”向“生产线产品”的转变。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www.wuhanmeirong.com/mei/2262.html

标签:武汉美容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