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武昌區: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武漢市武昌區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突出抓手,精准確定實事項目,高位謀劃工作標准,按照“小切口、影響大、能辦到、群眾直接受益”要求,從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實際的利益出發,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一批惠民項目快速落地見實效,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沒想到理賠這麼快……”武昌白沙洲的羅婆婆,在家中意外摔倒,導致腰椎受傷入院治療,出院后,家人聯系保險公司進行理賠,保險人員專程前往家中為她辦理相關手續。很快,4000元理賠款便到了賬。
為切實為老年人辦實事、辦好事,緩解老年人因意外傷害而增加經濟負擔,武昌區今年統一為武昌區戶籍60周歲(含)以上老年人(包括在武昌區居住一年以上的老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保障老年人權益,凸顯政府兜底保障作用。此舉可有效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抗風險能力,減少因老年人意外傷害引發的矛盾和糾紛。
武昌區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保險承保期限從今年6月8日至明年6月7日,保障責任包含意外身故/傷殘保障、意外傷害醫療保障、意外傷害住院津貼保障,該區約有28萬符合條件的老年人獲得這一保險。
據介紹,該區今年還繼續針對養老機構和養老服務設施購買保險,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在轄區養老機構、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網點、社區老年人服務中心、幸福食堂等場所內,發生意外事故,將可獲得賠償。目前,已成功賠付案件57起,金額從2000元到2萬元不等。
今年,武昌區著力推進“養老服務覆蓋面大提升”項目,新建區級大型養老中心,計劃設置500張以上養老床位﹔為9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提供200元居家養老服務補貼﹔助餐補貼現已在全區30個老年食堂實現全覆蓋,助餐服務175558人次。
武昌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多渠道、多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以前這裡只是一個簡陋的小台子,現在改造成了一個大方美觀的舞台,方便居民開展文娛活動,在新舞台的后面,還建了一間小屋,方便表演人員化妝、休息……”看著嶄新的社區大舞台,武昌區首義路居民孫爹爹很高興。社區進行改造后,道路攤鋪瀝青,又安裝了路燈,地下排水系統疏通了,小區變得更明亮、更有朝氣了。
武昌區房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加大改造資金投入,有54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新開工,目前正在有序推進,2022年計劃進一步加大投入。
今年,武昌區將老舊小區改造列為“一號議案”,區政府成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具體推進實施。通過“兩上兩下”充分征求居民群眾、代表、專業部門意見,並將海綿城市、綠化提升、雨污分流、二次供水等項目統籌到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明確所有項目完成可研編制后,20天內完成審批。
武昌區房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區堅持在城市品質提升和城市更新的大格局中進行謀劃,真正把老舊小區改造“改”到群眾的心坎上,讓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該區還深化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對納入改造的老舊小區重點做好物業管理覆蓋工作,明確改造后物業服務模式和物業服務主體,落實長效管理機制。
同時,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實施“物業牽手”行動,指導“紅色物業星級企業”和部分優秀物業企業主動結對幫扶老舊小區,提升小區物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宣傳“共同締造”理念,發動群眾參與﹔探索質量管理辦法,加強對具體舊改項目的前置規劃,為后期的管理提供方便。
中南三路連接武昌中南片區和水果湖片區,道路建成后連通中南路和八一路,道路沿線武鐵小區、中南路小學、清江花園、新南方小區近萬居民交通出行條件也將更加暢通、便捷。
武昌區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工程於5月正式啟動建設,施工進場后,武昌區建設局組織設計、施工等參建單位克服地質條件差,雨水偏多不利影響,搶晴天,戰雨天,堅持每周調度工程進展。
該道路打通后,可分流洪山廣場交通壓力,實現水果湖地區路網循環交通。此外,還能形成中南路—東一路—洪山路“軌道慢行”圈。
根據規劃,武昌區將路網規劃與老舊小區改造、海綿城市建設等相關規劃通盤研究,深入推進打通斷頭路行動,爭取每年建成不少於10條,通車裡程不低於5公裡的微循環道路。今年計劃建成15條微循環路,其中新建12條,改造提升3條。
武昌區堅持“突出重點”與“解決痛點”有機結合,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的同時,更加注重保障民生,建成一批城市次干道及微循環道路,打通多條城市斷頭路。
武昌區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將堅持“為民筑城”理念,以濱區,楊園、白沙新區,華中金融城二期為主戰場,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升城市能級﹔圍繞重點工程,配套完成交通疏解,同時加快一批斷頭路打通﹔持續改善民生,構建“內外通暢、組織高效、以人為本”的城市交通體系。
“以前送外賣累了,隻能縮在電動車上歇一會兒,現在不一樣了,有了服務站,喝口茶看看報紙休息一下,還可以給手機充充電,這服務做得體貼。”在武昌區徐家棚街道武車社區的一處“蜂巢”,快遞小哥龐師傅說。
35歲的龐師傅在武車社區轄區送快遞和外賣已有多年,他每天普遍工作時間在10個小時以上,見縫插針的休息時間就是在外賣車上坐一會兒。
今年,武昌區聚焦快遞、物流等新興領域和快遞小哥、網約配送員等新業態從業人員,新增“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服務保障”實事項目,統籌協調工會、、街道社區等資源,建成“江城蜂巢”49個,發揮工會“職工之家”“愛心驛站”等服務陣地作用,為快遞員、網約配送員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飲水、休息、飯菜加熱、如廁、充電、避雨等服務,改善工作條件,解決“在路上”的問題,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感受到“家”的溫暖。
同時,積極謀劃推進快遞行業黨建工作,通過建組織、設陣地、優服務,有效凝聚快遞從業群體,做好快遞行業黨員的“娘家人”“貼心人”。
此外,有關部門還通過走訪調研、電話訪談、組織座談等多種方式,了解快遞網點及快遞小哥需求,組織開展快遞網點就業對接、法律和維權服務講座、職業技能培訓、專場核酸檢測等有針對性的專業服務,精准解決快遞網點和從業人員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快遞從業群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武漢市黨史學習教育辦公室 武昌區黨史學習教育辦公室)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www.wuhanmeirong.com/mei/264.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